熊:我记得当时巨人危机爆发前半年多,我在珠海采访你时,对你提出一次性推出十几种保健品的行动很震惊,如果不是当初那么冒进的话,巨人危机是不是就不会爆发呢?
史:巨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,而且早爆发比迟爆发好。就像一个小孩子,小时候摔跤肯定比大了摔跤要好。一个人的发展一定是曲线的,他一定是爬一段时间摔一跤爬一段时间再摔一跤,如果他一直是直线发展,最后一跤可能会摔得很惨。
熊:对于那些尚未爬起来的企业家,如姜伟、吴炳新等人,你有什么建议?史:我不敢有什么建议。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得靠自己去总结,你总结不出来就活该你倒霉。这些东西外人是没法给你总结的。就像当初许多对巨人的总结一样,都是很皮毛的。
熊:外界一直传说,你在做企业时,运用了很多毛泽东的套路,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?
史:我读毛泽东的书,纯粹是爱好。1949年以后的书我不太看,主要是看井岗山到三大战役之间的书。这是由于偏好所致,不一定是要学什么东西,但可能在不自觉中也会受他的影响。比如他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,这些对于办好一个企业是有好处的,如集中优势兵力打好一个战役的原则。但现在做事,不能靠兵法和毛著,而是要靠感觉。可能我在无形中也会用到某一招,但不是刻意去翻书。经过挫折后,我自己感觉好多了。以前的感觉70%~80%都是错的,现在有50%是正确的。
不转向保健品,巨人1995年就完蛋了
熊:有些人把巨人的失败与你的性格联系起来,你认为你的性格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你成就更大的事业?
史:性格与命运肯定有关系。但我不认为自已的性格就是失败者的性格。巨人失败后,大家对巨人基本上是全盘否定,1997年媒体和一些专家对巨人总结了很多,但没有一条是谈优点的,实际上巨人是有优点的。外界对于巨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上,因为巨人始终没有一个核心成员站出来说过话,外界对于巨人的认识是不真实的。从过去的总结来看,宏观上都是对的,但一细化,大多数的总结都不对。如有人批评我们不应从电脑行业转向保健品行业,但实际上,如果我们不转的话,到不了1997年,巨人就会出问题,也许1995年就玩蛋了。原因有两个,一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,巨人赖以起家的汉卡已失去存在价值。至于电脑软件,我们一直在做,但投入不是很大,因为软件这一块,开发周期比较长,而且由于盗版猖獗,效益也不会好,靠软件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大企业的。而做硬件需要大资金,联想国家给了他十几个亿的无息贷款,这一点不是我们所能比的。另外,国家政策也不允许,因为做计算机需要批文,没有批文,等于非法生产,即便买到批文,换汇也是一个问题。而做脑黄金毕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亿的纯利。只是由于脑黄金成功后,头脑发热,一下子上了十几个产品,才导致巨人出问题。我还总结出一条规律,中国企业倒推15年,没有一个企业是没有波折的。不同的是,如果是上市公司,如太阳神、长虹、哈慈等,每一波都能挺住。我在重新开始时,很认真地分析过自己和巨人的优缺点。我觉得我过去优点和缺点都很多。
一件事被过度关注,迟早会变成坏事
熊:你在这次决定还债前,有没有考虑过可能引发的负面反应?
史:现在看来负面的反应的确开始多起来了,前一两个星期,正面的报道比较多,但到了现在,负面的逐渐多起来了。我当初也想到过这个问题。在中国,一件事只要被媒体过度关注,迟早会变成坏事,比如吴敬琏,一开始大家都说他好,现在都讨伐他。还有三联,一开始大家都说他好,后来也是受大家讨伐。我们现在也是一样,你还钱,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大堆人骂你。我对此只能听之任之,反正我把该还的钱还了,其他的我管不了。
管理,真正核心的东西是利益
熊:巨人发动三大战役时,有一个背景,就是企业出现创业激情衰退、人浮于事的现象,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内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。我看到巨人原来的许多“老人”又重新回来了,这些人的社会履历与当初大学刚毕业时有了很大的不同,而且今天的社会环境与以往也大不相同,职工持股、期权制等激励机制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手段,巨人重新起步时,是否会在利益机制上有所完善,或者说是否会改变过去企业基本上归你一个人所有的格局?
史:这个我们有考虑,而且也必须这么做。现在正在完善方案。管理上我与过去有了一些变化,过去主要强调企业文化和事业,这个当然也是应该强调的,但强调的比例过大。因为这些东西只是锦上添花的,真正核心的还是利益,利益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。现在我们还没有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,大家都按游戏规则办事,只要你做事出格,一定会受到处罚;只要你达到目标,你能得到什么,机制里都已规定好了。我们现在的销量比巨人那时高出许多,巨人那时市场管理人员有500多人,我们现在才100多人,而且很多人还是科研开发人员,与市场管理没有关系。 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 (中华企业文化网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