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确愿景价值观 关心核心员工的需求
|
|
作者:程琳 文章来源:周末画报财富版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6-3-28 |
|
|
|
【阅读字号:缩小 放大】 |
|
|
|
要让企业和核心员工和谐发展,一方面要有共同的梦想、价值观和愿景,另一方面要去发现和理解员工的需求,探讨问题到底出在哪儿。 从案例来看,曾力在解决核心员工问题前,首先要考虑几个问题:必须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企业,企业所处的阶段及核心价值观是什么,谁是真正的能人,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。
短痛还是长痛
问题员工同时又是企业里有价值的员工的现象是挺普遍的,对企业来说,做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代价的。经营者实际上是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做选择。也许所谓的他对你现在的业务很重要,特别在企业草创阶段,个人分工不同,离开谁好像都会令企业面临危机,你或许选择“容忍”;当企业渐渐长大,开始形成并确认可以共同创造未来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时,你的选择最好就是这种共同信念的一个具体体现,否则就难免显得“言行不一”了。有人问杰克·韦尔奇如何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,他回答没有短期哪来的长期?这并不代表哪种选择更正确或更聪明。企业的经营者、管理者比外人更清楚他的状况。 我相信大多数管理者在困惑的同时都已经做过了这道选择题,是选长痛还是短痛?依然困惑的原因可能是谁都不愿意“一痛再痛”,从这个角度说,经营企业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,没有所谓的“速效方”或者“捷径”。要避免或减少此类痛苦,可能要从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愿景、吸引并培养有认同感的员工、开始着手后备人才的培育、寻求企业自我诊断和改善的方法等方面着手。
什么叫核心员工
那么所谓的“能人”究竟是不是核心员工,就看你怎么去定义。真正的核心员工是那种人,他们身上的成功可以不断被别人去学,被复制,企业才会有发展。 从员工本身来讲,如果很居功自傲认为公司离了我不行,长远来说,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把他当核心员工。 其实,核心员工包括AB两个层面, A层面员工就是明星员工,企业很多资源向A员工倾斜,但他们的数量不多。更多的核心员工是B层面员工,他们对企业忠诚,承担相当的责任,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。 明晰谁是真正的核心的员工,在哪个层面上,是人才策略的重要方面。 就像案例中的林建,有个人能力,属于A层面员工,但他在企业中的氛围是不是积极的?他的成功能给其余大部分员工带来什么,是积极的因素多还是负面的问题多?他不能成为正面的标杆,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源头。他公开破坏公司纪律,让曾力希望确立的规章无法实施,这是企业无法容忍的。
了解核心员工的真正需求
当然曾力也需要明白林建为什么会这么做,就像他当初自己的例子,说要辞职也只是表达自己的不满,如果老板当初能够了解这一点,也许能更积极地解决问题。 因此总结来看,要让企业和核心员工和谐发展,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。从企业来讲,企业很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,共同的价值观愿景,虽然也许没写在纸面上,只是停留在脑子里,但要有共同创造的梦想并和员工沟通;另一方面要理解员工需求,有时我们很单纯地诠释员工需求,认为钱不能满足他,员工就走了,其实领导力之父,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的作者史蒂芬·柯维博士(Dr. Stephen R.Covey)在员工需求方面有很精辟的论述,他认为企业必须关注人在四个方面的需求: 第一方面是物质需求; 第二是情感需求,老板的认可、同事关系的融洽都是很积极的因素; 第三是成长和学习的需求。员工在贡献企业的同时,企业也应支持员工的个人成长,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获得满足; 第四是心灵的需求,员工在服务客户和团队协作中体会到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,感受个人对社会、环境的影响。 如果要凝聚员工,这几方面的需求都不可偏废。如果这时老板想要用加强纪律、严厉管教来框住核心员工,可能会起反作用。因为人都是有感觉的,制度本身不应该是约束,而应该是从共同的认知到认同,特别对草创的企业,这更重要。建一套制度很重要,但若想要员工把制度看成是令企业更快靠近共同目标的保障,而不是“绊脚石”,从而激发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感,恐怕需要先树人,后建制度。有些企业不顾现状盲目构建、实施各种制度后,其实面临的真正的阻力都在人身上,甚至核心员工乃至管理层身上,于是开始怀疑制度本身,走到另一个极端,觉得以前做事不要这些都很成功,为什么要这些。 很多研究都表明,员工每一次跳槽大都不是物质上的原因,很多是直接主管、团队适应等文化上的原因。站在核心员工的角度,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。想来管理者也要去理解并发现员工的需求,关心他的需求是什么、探究问题到底出在哪?是不可能满足的需求还是不能调和的价值观的冲突?
解决思路 ● 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远景,客观分析该问题员工是否真正的核心员工 ● 根据问题员工积极的因素多还是负面的问题多来决定其去留 ● 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,先树人,后建制度,吸引并培养有认同感的员工 ● 开始着手后备人才的培育、寻求企业自我诊断和改善的方法 (中华企业文化网)
|
文章录入:liang 责任编辑:咨询部 |
|
上一篇文章: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 下一篇文章: 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生产的常态机制 |
【字体:小 大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