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原集团就房产企业资金与市场发展现状点评 |
在房地产企业资金将受到压力的同时,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面临的供应压力也将增加。据中原地产统计,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于2009年第四季度大幅增加,并继2009年第四季度突破3亿平方米关口后,至2010年第二季度一举突破3.5亿平方米,为2006年以来的季度最高值。 |
| 万科和中海及碧桂园房企法房地产价格情况分析 |
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,那些与经济适用房、保障房为邻的低端住宅,在今年最有可能降价。而在万科目前丰富的产品线上,低端产品的数量较少,而类似上海万科晶源、上海万科翡翠别墅等高端产品,受调控影响较小,因此降价可能性不大。 |
| 我国房地产调控思路探讨分析 |
从目前的情况看,房地产调控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组成部分。随着1998年我国实行了房地产分配制度改革,以及此前的分税制改革,地方政府迫切希望发展经济,扩大财源。这个机遇和渠道就落在房地产业上。地方政府通过繁荣房地产市场,“卖地”求财;房地产企业也借助市场的繁荣以及对土地垄断的顺位继承,获得了超额利润。 |
| 房价下跌会否造成银行系统性风险点评 |
从住房作为一种消费品的角度讲,价格不应该与平均收入水平相差过多。从满足居民住房需求来讲,任何国家房地产市场绝对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,政府必须要有政策干预,这方面新加坡政府做得比较好,从供给方面进行政策调节,主要是政府投资建住房,卖给或租给低收入人群。 |
| 中国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|
不论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还是从房屋的功能属性来看,房地产应该是以居者有其居为主要发展目标。中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变成一个投资性的市场。房地产市场变成投资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,改变了房屋的居住的属性,扭曲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秩序。一旦房地产市场成为以投资为主体的市场,价格就不可能在合理水平上形成,泡沫就不可避 |
| 中央调控楼市政策能否使房价企稳分析 |
一路走高的房价,也许让开发商和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,但却深深刺痛着普通购房者的神经,也引起专家学者的热议。房地产崩盘论、泡沫论成为社会各界激辩的焦点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英敏说:“这反映出高房价给社会带来的焦虑。” |
| 楼市崩盘离我们的距离点评 |
影响更大的是城镇化因素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就已经在80%左右,城市化开始放缓。一般而言,城市化开始放缓之后2~4年,房地产业也随之回落。 |
| 开发商要有创新的精神 |
随着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不断成熟,景观设计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,国际化公司和本土化、地域性公司的竞争,综合性公司和专业化公司的竞争,以及对客户资源和设计人才的争夺、竞争等等,景观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(或者说生存之道)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设计质量和服务,在优胜劣汰中差异化竞争。 |
| 买房这种投资方式是否正确探讨 |
有数据显示,在北京三季度购房人群中,购房人主要用来投资保值或自住兼投资的比例达到了65%,而在二季度这一比例仅为32%。短短三个月时间,炒房就从少数派行为上升到几乎“全民”的程度,其疯狂惟有中国资本市场上几次“股疯”可以比拟。然而,资产投资的铁律是,当最多的人最疯狂地热议某个投资品的时候,就是这种投 |
| 房地产泡沫可能给未来经济带来的威胁点评 |
各种理性数据更是提醒房地产危机的日益逼近——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,国内房价已经上涨超过了10年,大都市中心区已经上涨超过10倍,三线城市的房价也上涨超过3倍;房价收入比远远高于国际水准;房租收益率远远低于房贷利率。 |
| 房地产价格虚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|
"捂盘惜售也是有风险的,2007、2008年出现过很多例子,比如当时上海一个项目,很多人都关注,预期未来房价可以继续涨,实际上这个项目早就可以销售了,但是开发商不销售,结果房价下来了。"葛守昆说。 |
| 揭秘中国房价风云再起的原因 |
全球央行都在用各种方式无限地向实体经济注入现金流。中国央行200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.6万亿元,全年或将达到8万亿元,并且继续保持充裕的流动性。而为了完成任务,一些银行放贷已经从“决战四月”到“决战五月”,现在是“决战六月”。 |
| 国有建筑企业将在京津冀市场迎来的新竞争点评 |
根据协议,三地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,实现企业在区域内建筑市场的自由流动,最终达到企业利益、政府管理成效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。 |
| 说振兴房地产不为抬高房价连鬼都不信 |
开发商谋取正常利润是无可厚非的,但是采取不当手段牟取暴利就应该受到谴责,而专家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市场,就更不应该了。市场对房价的敏感程度,不亚于蹦极,一旦寻求支撑会立即反弹。打个简单的比方,在减免税费和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下,成都楼市日均成交量从200多套放大到500套左右,开发商立马就涨价200到30 |
| 重谈房地产的若干基本问题 |
对于第一种情况,住宅由“国家干预”,住房基本与财富功能、流动性绝缘,而第二种情况,则顾及了不同层面的需求,但一个必要的前提是,对于中低阶层政府必须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宅,在此前提下,商品房的流动与投资才成为可能,否则对住房政策的公平与否的争议,必然带出对社会正义与否的置疑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