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打造“亮剑文化” |
十建公司努力打造“亮剑文化”,用亮剑精神激励干部职工干好重点工程,在川气东送、青岛大炼油、天津百万吨乙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,攻坚克难,铸就石化工程建设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。 2006年7月28日,经过十建公司4500多名建设者的艰苦努力,茂名100万吨/…… |
| 我国煤化工市场发展现状解析 |
为解决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2009年国家制定发布了《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、《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,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对煤化工行业明确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、优化产业机构的目标和要求。今年是“十一五”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,煤化工行业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,争取 |
| 山西煤炭重组之路分析 |
谈及“重组后”阶段,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直言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。“被整合矿井情况千差万别,人员参差不齐,一些被整合矿井前期私挖乱采严重,基础地质资料缺失,周边情况不清,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将安全风险扩大了几倍。此外,整合预计总投入260亿元,经营管理、投融资风险不可低估。” |
| 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探究 |
当今时代,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,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,地勘单位也必须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公认的、全体员工认可的、体现时代气息、具有独特个性和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机制,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激情,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。 |
| 用文化促进五矿战略转型 |
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,是一个整体推进、多层联动的战略体系的演变过程。它不仅包括业务转型和内部管理的变革,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转变和员工观念的更新,可以说后者是决定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。 |
| 矿山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成效点评 |
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,对矿山机械行业是一个保护伞和助推器,从而带动了一批矿山机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。在目前的大环境下,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,而这些需求所引发的矿山建设高潮以及矿山设备市场的“火爆”也格外引人注目。 |
| 我国五矿化工产品出口新增长点分析 |
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综合业务部主任俞达海在第98届广交会上表示,近年的出口情况表明,五金建材产品已成为五矿化工行业的新增长点。 |
| 目前煤炭供需双方集中衔接做法改变情况分析 |
目前煤炭资源分布不均所带来的北煤南运现实需求依旧十分突出,因此煤矿与铁路局衔接落实铁路运力仍以国家干预为主。我们认为,在当前铁路运力仍然紧张、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,运力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煤炭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。 |
|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评 |
“低碳经济白皮书作为概念首次提出意义重大,相关具体执行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中。江西低碳经济的提出在全国有着领先的示范作用,根据即将出台的‘十二五’规划,还会相继出台一些关于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。”江西省发改委地区处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。 |
| 我国积极改变煤炭企业发展格局 |
在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、供应基地山西,今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着中国省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煤矿“大兼并”活动,到2010年底,山西将主动再削减1600座煤矿,使煤矿数量从2600座减到1000座,到2015年,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。 |
| 今后三年煤化工项目审批规定点评 |
现代煤化工主要是石油替代产品,我国石油资源紧缺,2008年对外依存度高达51%,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,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,发展煤基石油替代产品,对于增强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。但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高,技术复杂,对环境容量、煤炭和水资源占用大,产品竞争力受能源比价影响较大,存在一定经济风险,因此应慎 |
| 煤企并购重组的成效点评 |
中煤协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告诉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,2009全国煤炭企业100强名单通过企业自主申报,以企业2008年度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,营业收入为6.65亿元。这个数字比2008年100强中排名最末的企业(5.71亿元)多出近一亿元。2007年100强最后入围的黑龙江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3 |
| 钢铁复苏带动焦炭业的隐忧分析 |
焦炭业的兴衰从来都和钢铁业同步,本轮焦炭价格的反弹也不例外。从今年6月份开始,钢铁行业需求的增长使得焦炭市场明显好转,焦化企业开工率逐步提高。 |
| 煤化工产业发展或将迎来的新飞跃分析 |
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,国内煤制甲烷气技术是成熟的,其工艺与合成氨基本相同。煤气化和净化以及甲烷化的技术我国都有,只不过现有的甲烷化工艺装置是小型装置,没有煤制天然气所需的大型实际生产运行装置。如果国内现在开始进行放大试验,完全可以取得成功。 |
| 国家发改委态度“折中”催生电煤合同 |
2月25日,发改委预测,2009年煤炭需求基本平稳,有效供应能力继续增加,动力煤趋于总体宽松,但由于存在产运需结构性矛盾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,不排除在需求旺季出现区域性偏紧的可能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