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电寻根--天一恒业企业文化项目组龙山发电调研感悟

    元旦刚过,北京天一恒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组进驻国电集团龙山电厂,依约开展企业文化咨询项目调研。为了寻找龙电文化之根,我们一行五人,利用双休日,乘车参观了150电厂旧址、八路军129师部,以及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地娲皇宫。去寻找龙电文化之根。
    龙电现有员工600多人,其中60%的员工来自以前的150电厂,因此,我们第一站就选择在150电厂的旧址。闻其名,知其意。看到150这个代号,立刻令人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。150电厂筹建于60年代后期,1972年正式发电投产。当时中苏关系紧张,该电厂作为二线战备电厂,选择在位置隐蔽的清漳河边。为防止敌人空袭,在半山腰上凿了两个大的山洞。准备将发电机组移到洞中,后来发现机组太大,以至于山洞无法容纳,且抽风排烟无法解决,只好作罢。
    我们来到这儿的时候,这里已经人去楼空,一片萧条。当年的热闹景象荡然无存。陪同我们参观的常主任指着一块平地说,这原是一个小广场,每到夏夜,全场职工都出来乘凉,男的打扑克,女的织毛衣。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    因为偏僻,买菜购物都不方便。大家就自己动手,开荒种菜、养猪养鱼、养牛养鹿,还成立学校、医院、招待所、工会活动室、员工食堂等。自己不能设置的,也邀请相关机构在这里开设营业点,邮局、银行一应俱全。如今这些房子还在,不过随着老厂迁走,已经门庭冷落,疏可罗雀,只有小花园的万年青,还在冬日的寒风中,坚守着春天郁郁葱葱的颜色。
    家就是厂,厂就是家。每一个人都是厂的主人。那时厂里汽笛一叫(生产不正常,就会拉笛报警),每一个员工都放下手中的事情,急忙赶到工厂,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。最让人感动的事情,是一位名叫“老特务”的员工,在上班路上发现了一大块煤,当时天寒地冻,老特务没有戴手套,就捡起大煤块,一直拿到厂里放到煤堆上,只冻得手打哆嗦。
    其实,工厂所在区域就是一个工业村。独立生产,独自生活。过着与外界隔绝的日子。谁家有红事白事,大家听说后自动来帮忙;无论家事还是厂事,大家都一起干。不分你我,没有公私。
   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,但人们心头的迷惑却越来越多。新厂运行,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。只是好景不长,效益严重下滑。老员工不明白,为什么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备,汇集了最优秀的技术人才,却产生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?在物价飞涨的今天,员工的工资始终没涨?当年逝去的温情,始终在人们心头萦绕不散。对于严格的制度程序,总觉得不如过去的温情管理。现代化的工厂,矗立在眼前,但现代化的观念,却无法落户心中脑中。
    这种迷惑,并不难理解。计划经济,煤炭供大于求,逢年过节,煤矿老总总是提着点心盒子央求电厂:买我们点煤吧!过年了,全矿就指望你们电厂帮忙呢!现在电厂和煤矿的供求关系掉了过来。电厂处处求煤矿照顾,煤矿则爱搭不理。那时,发电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车间。厂长只管发电,别的什么也不用管。企业除了发电,还要处理与集团公司、地方政府,附近村民等关系,还要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等发展问题。已经不再是单纯发电了。尽管有许多不尽人之处,但老员工也不得不承认,企业发展比以前快了,员工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
  
    我们参观的另一个地点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。巧合的是,司令部设在涉县赤岸村。正好契合红色中国之意,或许这就是刘伯承元帅之所以选择这里的原因吧!涉县地处河北省偏远地区。这里山高水深,地形复杂。进可以深入冀中平原腹地,退可以回到太行山深处。是一个难得的战略要地。抗战之初,八路军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借助天然复杂的地形,就可以更有利于保护自己,消灭敌人。
    师部选择在一个地主的豪宅中,说是豪宅,只是相对而言。那时再富的地主,到今天也只能算是贫困户。房子大都依山而建,

[1] [2] 下一页

作者:葛秋江 || 来源:北京天一恒业咨询 || 点击数: || 更新时间:2012/1/16 11:55:41
  • 前一篇文章:
  • 后一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