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英魂 戈壁激情

新疆卷烟厂激情文化体验

    这是农七师的车队。早在几个月前,建设兵团农七师师部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:为了解决战士抽烟问题,新疆军区决定给兵团一套卷烟设备,这套设备将落户在农七师驻扎的奎屯,建立新疆建设兵团第一个卷烟厂。

    听到这个消息,大家兴奋地蹦了起来!

    几十台机器设备,千里迢迢从兰州运过来谈何容易?兰州军区费劲周折,才申请来这几十辆破旧的道奇老爷车。这种车是战利品,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,多半已破败不堪。车队走一会儿,停一会儿,像一个耄耋之年气喘吁吁的老人。当时有人给它们变了一个顺口溜:“一走二三里,抛锚四五回,修理六七次,八九十人推。”

    卷烟在我国,历史并算不长,最初是从近代西方引进的。因为有依赖性的兴奋效果,历来被视为各国列为专项管制商品。战争年代,特别是二战期间,更被各国政府视为战略物资,由军方把控。人们曾经戏称,“抽烟的丘吉尔和麦克阿瑟,打败了不抽烟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。”五十年代,为了慰问志愿军战士,在工业基础极其落后的情况下,我国政府还投资兴办了许多卷烟厂,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贡献。

    1950年,新疆和平解放,这块春雷打过、野火烧过、风霜掠过、鲜血浸过的土地,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。那时,新疆土地肥沃但无人开垦,边疆漫长但无人看守,边境线形同虚设。50年代末期,中苏关系恶化,边境线吃紧,前苏联往往依仗先进的机器设备,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,对我国边境蚕食鲸吞。当时国内经济困难,正规军进驻成本巨大。于是中央果断决定,组建新疆建设兵团,招募热血青年走进军旅,保卫边疆,建设边疆。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儿女,用他们一行行坚实的脚步,在广漠的戈壁沙漠上,写下了一首首新时代激昂慷慨的边塞诗。他们用激情和青春,耕耘着这块前辈留下的神圣的热土!

    只是,边塞生活太苦了!住着地窝子,吃着窝窝头,思乡成了每个夜晚奢侈的梦想,像大漠上空的那弯月,清冷而高远。尤其是男人,耐不住寂寞的时候,就用当地的漠河烟叶,搓一搓,卷一卷,卷成一支烟,就着一弯明月,两杯浊酒,默默地对着无边的月夜出神。那烟丝,苦涩难闻,像无穷无尽的岁月的味道!
终于有烟抽了!车队在尘土飞扬,坎坷起伏的小路上颠簸了20多天之后,几十台设备运到乌鲁木齐。大家一起动手清点设备,但有趣的是,设备中少了几台锅炉,多出了三台榨油机。后来,大家用多出了的榨油机,建了一个榨油厂,改善了员工们的生活。

    1959那年,农七师部任命张希元为卷烟厂厂长,因张希元外出学习没有就认,由赵振负责全面工作。就这样,农七师七一卷烟厂成立了。为了这个卷烟厂,农七师花掉了3.11万元。

    1961年1月,奎屯上空大雪纷飞,阴风呼啸,气温骤降到零下40度。住在地窝子里的22名创业者,被冻得瑟瑟发抖。然而,寒冷的天气不能泯灭创业者的激情。 “祖辈先烈能用鲜血保护边疆,我们难道不能用汗水建设边疆?跟我走,我们一起割芦苇去!”

    说话的正是张振。这位刚毅果敢的军人说话掷地有声,性情坚韧如山。受命以来,与大家同吃住,共甘苦,他浑身上下散发了无穷的活力,也充满了强大的感召力。听到他的命令,大家精神一振,迅速从地上站起来,刚才的疲倦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。穿上皮毛向外的老羊皮衣,腰上扎一条麻绳,扛起镰刀,一群人冒着风雪便出发了!

    戈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下一页

作者:葛秋江 || 来源:北京天一恒业咨询 || 点击数: || 更新时间:2012/5/2 13:50:11
  • 前一篇文章:
  • 后一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