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健康产业 探索健康之路
——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
从1992年北京同仁堂南洋药业成立,到2004年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组建,历经11年,实现销售收入(2004年)4.17亿元,利润2200万元,资产总额2.9亿元,净资产9500万元,开办终端专卖店200多家。
从2004年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成立,到2007年底,历经3年多,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,利润2.36亿元,资产总额14.3亿元,净资产4.4亿元,开办店中店500多家,大型店15家。3年实现了销售收入翻5倍,利润翻10倍,总资产翻5倍,终端网络增加300多个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目前,健康药业销售收入、实现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集团所属子公司前列,对集团整体贡献率分别达到30%和40%。在全国同行业领域也位居前列,据国家发改委《2006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》显示,在中药饮片企业前200家排序中,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,主营业务收入位居第7名,利润总额位居第2名。
从南洋药业到健康药业,同样的经营领域,同样的经营团队,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成果。为了探究健康药业的经营之迷,我们于近期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。我们认为,健康药业的成功,首先得益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集团发展确定的准确定位,即发展生命健康产业;二是得益于集团公司党委、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与决策;三是得益于集团“1032”工程的有效实施;四是得益于健康药业对同仁堂品牌与文化的高度认知;五是得益于健康药业有“一个好领导、一支好队伍、一个新机制、一批新品种、一个大市场”。
健康药业近几年的发展,走出了一条健康之路,实现了速度快、质量好、潜力大、后劲足,形成了健康领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。特别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;市场网络资源利用率好;集约化科学管理程度高;人才的市场化、国际化、职业化步伐快。
一、健康药业发展的基本经验
(一)观念讲“超前”
俗话说,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。健康药业总经理俞俊始终把超前的意识摆在首位,牢牢掌握着市场运作的主动权。用俞总的话说就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,别人没想到的健康药业首先要想到;别人没做到的健康药业首先要做到。这种突出的“超前”意识正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前提。
1、首先要着市场的急。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没产品着急,有了产品销不出去更着急”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他们在发展初期就开始着市场的急了。健康药业最初的产品主要是冰糖燕窝,品种单一,渠道没有,资金匮乏。在这种困境下,需要以最小的投入、最快的速度打开市场,他们靠着契而不舍的韧劲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城,终于使自己的产品有了一席之地,迈出了艰难创业的第一步。当他们有了一定积蓄和实力后意识到: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,于是他们尝试着实行经销商代理制。可很快发现,经销商是以追求利益为第一目的的,哪个品种利润大就会在哪个品种上下功夫,哪个厂家有好处就会推销哪个厂家的产品。而同仁堂产品讲求的是货真价实,利润空间没有人家大,当然就不是经销商推销的重点了。而且他们还发现代理制存在着难以避开的四大弊端,即资金回流难;信息反馈慢;市场难控制;假药难甄别。经过这一分析,他们得出结论:“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养”,靠别人是靠不住的。于是,他们很快从经销商代理的“弯路”上折返,开始琢磨以“店中店”为基础,扎扎实实抓好自己的市场网络。
2、给自己一个超前的定位。健康药业对产品和市场的定位是“打高端,找名店,冠名牌”。“打高端”是指开发高端产品,面对高端客户。为此,他们在行业内较早地实行了会员制管理模式,使公司逐步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。“找名店”是指建立店中店,首先要选择当地最有声誉的大型商场,比如他们的第一家店中店就选在了赛特购物中心,并且一炮打响。“冠名牌”是指在产品包装、店面设计上突出“同仁堂”品牌,使品牌的视觉冲击力最大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页
作者:
|| 来源:
首都建设报 || 点击数: || 更新时间:2009/1/1 10:43:31